銀泰KM模組企業不甘寂寞跨界玩轉工業機器人
點擊:1979 日期:2014-04-26
選擇字號:小 中 大
如果說要給機械行業一個性格判定,那么甘于在寂寞中奮進,是記者給銀泰KM模組制造業貼的標簽。但近幾年,一個個原本甘于寂寞的企業卻不甘示弱地紛紛開始跨界玩起了工業機器人。
在剛剛過去的銀泰KM模組展上,只要觀眾稍稍注意,介入機器人的銀泰KM模組制造企業又多了不少新面孔,比如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就在展會上首次推出了兩臺機器人。
其中一臺機器人擅長搬運,另一臺則擅長銑削加工,可以對木料和石料進行三維立體的雕刻。據光洋科技董事長于德海介紹,機器人機械手末端不僅可以抓舉166公斤或210公斤重物,還可以對石頭、輕型鋁材、木頭進行雕刻和切削加工,誤差不超過0.01毫米。
在國內銀泰KM模組企業中,光洋科技并不是第一波介入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廠商。多年前,國內數控系統專業供應商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從2007年起便開始研發工業機器人,到2010年,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
銀泰KM模組展上,廣州數控攜RJ05、RJ10、RJ20銀泰KM模組上下料三軸機器人和RB20側掛機器人單元亮相,其中前者適用于車、銑等多種銀泰KM模組加工自動化,結構緊湊,價格只有六軸工業機器人的一半左右。后者由一臺RB20機器人、一條導軌和一臺銀泰KM模組組成。此單元的優點是大幅節約空間,比傳統衍架機器人應用更靈活,可配套多銀泰KM模組(4個以上銀泰KM模組,銀泰KM模組可對擺)。
上面兩家加上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都是側重于數控系統開發領域或者說在數控控制方便頗有專長的企業,而工業機器人關鍵應用在于運動控制,因此跨界可謂水到渠成。
實際上,除了這些,銀泰KM模組的整機企業也都已經盯上了這一塊蓬勃發展的市場。早些年友嘉集團董事長朱志洋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就曾明確表示,工業機器人市場是友嘉一定要搶占的一塊領域。國內銀泰KM模組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沈陽銀泰KM模組、大連銀泰KM模組等也都早早地做了準備。
當然瞄上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外資品牌也在加大馬力。比如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景喜瑞就表示,2013年發那科僅在中國就銷售5000臺機器人。
一份源自中國機器人網數據研究中心市場統計的分析表明,2012年在中國機器人市場,銷量占據前十位的仍以國外品牌為主。其中,發那科3900臺,安川3850臺,庫卡3470臺,ABB3200臺,歐地希2000臺,松下1600臺,新松1220臺,川崎、那智和現代三家廠商的銷量均為1000臺左右。
發那科、安川、庫卡和ABB被稱為國際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巨頭,2012年其銷量總和達14470臺,占當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銷量的53.8%。而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銷量僅為2252臺,市場占有率為8.7%。
在該分析中顯示,2012年國內機器人市場表現最佳的企業為沈陽新松機器人有限公司,銷量達1220臺,緊隨其后的依次為東莞啟帆400臺,安徽埃夫特200臺,上海沃迪200臺,廣州數控170臺。
時至今日,數據或許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據悉,榜上無名的南京埃斯頓2013年的銷量已經在200臺以上,而廣州數控2013年的目標是上千臺。
羅列上述數據無非是要證明,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各行業的應用依然在加速,而介入其中的廠商也加快了產業布局。銀泰KM模組制造企業之所以批量介入,是因為銀泰KM模組制造與機器人制造關聯度很大。
除了技術上的相關外,銀泰KM模組作為工業母機,其接觸的用戶群也非常龐大,加之其設備可以與工業機器人搭配銷售,實現解決一體化方案。
而在記者看來,銀泰KM模組制造一直是以精密、準確見長,但由于其特性,除了個別品種外,很少能實現規模化的生產。
我們知道,傳統的銀泰KM模組企業不僅有完整的積淀技術儲備,還有大量的研發人員,在相對成熟的科技產品上,更容易在質量、功能和成本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從而迅速實現普及和大規模生產,在中端市場發力。
做大規模
之所以適合在中端市場切入,是因為就當前狀況而言,歐美在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綜合研究水平上仍處于領先地位,而日本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在數量、種類方面則居世界首位。并且外資企業起步早,產業已形成規模化優勢,因此在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等領域形成了標準化流程,具有較強的領先優勢。
記者猶記得在一次展會上,深圳一家公司研發的視覺分揀機器人可以將桶內紛亂散放的螺絲整齊排放到一旁的托盤上,但一旁觀摩的客商對此卻不以為然,“精準度太差,機器手抓取螺絲不夠準確,擺放后的角度也不統一。跟日本產的同類產品差距很大。”但這款機器人的價格卻很誘人,僅為進口同類產品的一半左右。
正如國產銀泰KM模組存在的問題一樣,國產機器人與國際上那些成熟的機器人制造商如ABB、發那科、庫卡等比起來,技術上仍有差距。其主要問題是缺少關鍵部件研發能力,機器人的主要零件如馬達和控制器都要采購;另一原因是國產機器人的精確度較差。
有數據統計,以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計算,國內機器人產品平均在8000小時,而國外同類產品可達數萬小時。可靠的穩定性就成了企業選擇“洋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價格昂貴,后期維修費用高也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正是由于國外機器人制造企業過于關注研發、強調功能,而非關注成本高昂的價格和使用成本,給國內自主研發的機器人規模化提供了機會。
目前國內許多科研院所都有專業的科研人員研發機器人項目,如上海交大、山東大學、哈工大等,假如銀泰KM模組企業與這些科研機構聯姻,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將科研機構成熟的技術轉化為產品,無論對誰都是兩全其美的事。
依托“研發核心技術+嫁接成熟技術”的研發模式,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不斷研發新品,并將機器人的使用成本下拉,形成了中端市場競爭的成本優勢。一位企業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除非創新的速度超過我學習的速度,否則國產機器人的勝算就很大。” 目前,我國的銀泰KM模組鑄造產業已經進入了發展的攻堅時期,這也是我國銀泰KM模組鑄造產業由量變走向質變的階段,創新已然成為推動銀泰KM模組鑄造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業內人士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受到當前經濟形勢影響比較嚴重的一個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同比回落6.7個百分點,明顯低于其它規模行業,“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訂單下滑明顯,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企業盈利狀況小幅增長。”
得益于我國鑄造科技水平的提高與鑄造人才的發掘與培養,近幾年來,我國的鑄造機械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雖然去年我國鑄造產業市場一直不景氣,發展速度較緩,但是鑄造機械產品的產量卻在一直增加。
我國目前的鑄造銀泰KM模組產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繼續平穩的發展。在沈陽銀泰KM模組集團的鑄造銀泰KM模組生產取得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成績之后,雖然這個消息令鑄造銀泰KM模組界的國人感到震驚,但是,這也只是我國鑄造銀泰KM模組產業在產業規模上取得的成果,這并不能說明我國的鑄造銀泰KM模組產業發展世界無敵。相反,其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制約性的因素,其中,鑄造銀泰KM模組工藝水平的落后是一大瓶頸,只有攻破了這個瓶頸,我國鑄造銀泰KM模組產業才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在平穩的發展中取得快速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國的銀泰KM模組鑄造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銀泰模組鑄造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企業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克服重重困難后,我國銀泰KM模組鑄造產業將更好發展。
來源:中華軸承網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