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4.0時代來臨,智能化工業機器人將是下一波引爆的商機。制造業將整合產業既有技術,包括計算機、通訊、感測、節能及監控技術,同時融入新技術如云端運算、大數據分析,逐漸由“工業自動化”邁向“智慧自動化”,因而機器人變聰明了,也使全自動的無人工廠的夢想實現更近了。
而機器人變聰明是受惠于大數據(Big Data)正確分析,因此一切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智能工廠,也將引爆大數據商機。在智能自動化工廠作業流程,從訂單到工廠傳感器采集數據,每天產生百萬或千萬筆的龐大數據,將成為企業很重要的資產,不但掌握制造流程的履歷、客戶的偏好習性的數據,也能做為預測未來需求的決策工具。機器人崛起主要是因應地球極端氣候、人口結構快速老化造成勞動力減少、醫療資源愈來愈缺乏、致命病毒/傳染病愈難控制,以及降低人力管理成本并解決勞動糾紛。
工業型機器人在全球出貨量再創新高,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2014年全球工業型機器人安裝量約20萬部,年增15%,且每年以12%成長率至2017年。目前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型機器人市場,大陸規劃在2020 年形成完善的工業型機器人產業體系、高階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由21部達到100部,也就是未來五年工業型機器人數量要成長四倍。
經濟部工業局統計,臺灣機器人相關產業產值在2013年達到526 億元,2014年持續成長,整體智慧自動化產值預估超過1兆元,將是繼電子業后,成為未來臺灣工業發展重點。鴻海、亞馬遜、Google、臉書等大廠紛紛投入機器人產業,如鴻海喊出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亞馬遜引進無人機科技,Google陸續收購機器人及無人機科技公司,都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并吸引其他業者跟進,有助工業智慧自動化發展。
導入機器人協助產品生產,雖然導致傳統人力需求銳減,但也將帶動機電、軟件研發與設計、品管控制、產品整合營銷人才需求。機器人量產過程也要相當人力資源,因此造成工作人才需求結構改變,人力需求不會減少。隨工業型機器人能應付的產線工作愈來愈精密復雜,應用版圖也急速擴張,從高科技的醫藥業、汽車工業等精密制造領域,甚至各種服務業如餐飲旅游等,都將出現將智能機器人引進至產在線的應用風潮。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