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工業機器人和制造業轉型成了國內的最熱門話題之一。以國家總理李克強推動的“工業4.0”風,強勁的刮向了中國的制造產業。工業機器人領域被普遍看好,相關的企業蜂擁而至。那么,機器人能給中國制造帶來怎樣的新邏輯?
201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當前經濟發展9大新常態。其中,提到了“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這三點基本說明了當前中國制造業和工業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基本上還處于全球產業鏈中的低附加值端,同時還要面對高能耗、低效率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國人民幣的升值、勞動力人口的萎縮、企業運營成本的快速上升,加上東南亞低成本制造國家的崛起,讓中國世界制造工廠地位受到沖擊。在此前提下,中國需要發展高端制造業。
2014年7月,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颯訪華,提出隨著工業化4.0的到來,中國想要實現“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高端制造業,如汽車、航天、航空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在生產過程中高度自由化,并要提高生產的準確率和效率。作為德國工業4.0的倡導者之一,西門子的觀點反應了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熱潮的深層次原因,即通過廣泛采用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技術,推動中國制造業向高端發展。
然而,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陽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認為,現在談到的大部分工業機器人是指機械臂這類傳統機器人,下一代機器人指的是人機協同以及工業互聯。這也是工業4.0真正所指的方向,也就是以智能化、互聯化、軟件化為基礎,圍繞用戶需求,開展個性化、多樣化、小型化的生產制造。
西門子管理委員會成員魯思沃提出,軟件是工業的未來。工業企業想要在未來長期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提高生產力、加強節能高效、提高生產靈活性,從而降低成本、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擴大產品種類提高需求、滿足個性化的生產需求,這些在更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軟件來實現。因此,中國當前的工業機器人熱潮僅僅是個開始,它為中國制造業轉型提供了工具和思路。在工業互聯網、移動計算、智能設備、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中國制造業能否再生以及再生的邏輯是什么,還需要積極打開思路、跨界尋找創意。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