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已然來臨。我國坐擁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和最大的制造業體量,也正面臨一場機器人產業盛宴。但在機器人火熱的背后,市場需要冷思考。1月18日,機器人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亮相1月18日央視《對話》欄目,就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等方面問題發表了觀點。
近幾年來,機器人在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發展浪潮,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自然也就成為最受青睞的機器人市場。據相關機構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了工業機器人近3.7萬臺,約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五分之一。中國同時也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然而,雖然中國機器人的市場巨大,但國產機器人所占的份額小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機器人應用最廣的是在汽車制造業。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近3.7萬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還是以3軸和4軸機器人為主,應用主要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目前的本土機器人企業有400多家,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接近60家,而且平均每周就會誕生兩家機器人企業。但在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激增的同時,卻并未在中國的市場上占到任何先機。
除了在市場占有率方面的弱勢,同樣令諸多業內人士擔憂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很有可能重蹈汽車產業、光伏產業的覆轍。雖然我們做了很多高技術產業,但是中國產業鏈分工幾乎都進入最低端的加工制造,機器人產業將來也會有這樣的潛在風險。針對以上的擔憂,我的想法有三:
首先,要從國家層面做頂層設計,重點培養國際級的機器人企業。沒有國際級的企業不可能成為國際級的產業。
第二,各地政府在導向方面一定要理性。實際上政府的熱度可能直接對未來產業的盲目性造成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國內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已超過30個。投資額度上,現有地方機器人產業園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
第三,企業自身一定要認識到機器人并不是一個大家想像中的餡餅,很可能是一個陷阱。所以,企業在選擇投資時一定要理性。
很多國內機器人企業老總覺得,機器人企業應該跟互聯網企業結合,學習國外最新模式,利用全球資本,引進全球人才,借鑒中國的電商發展模式。我倒是覺得,中國的高鐵模式是機器人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國家主要資源集中在兩家企業,利用國內的市場爆發,把中國自己的高鐵培養起來。未來,中國機器人成功很重要的一個路子就是走整合資源之路。而且,國家工信部近期也在探討,用5年時間,重點培養出3到5家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機器人企業。
對于中國機器人競爭力和核心技術的關系,我覺得中國的機器人企業還是應該具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是完全靠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也很可能喪失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所以,我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建立一個機器人行業開放式的創新平臺,通過利用國內的創新人才和國際化的創新團隊把其他資源整合一起為我所用,這才是大智慧。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