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了解到,從2009年開始,國內市場逐漸涉及智能機,而后各方諸侯便蜂擁而至,到2014年,智能機市場不可避免地陷入價格戰:促銷、甩賣、降價!力度之大令人唏噓不已。然而在這背后,消費者真的獲益了嗎?價格戰難道不是商家之間的互相炒作,虛張聲勢?
其實不單單是手機市場,2015年連機床產業、加工產業,就連直線導軌滾珠絲桿此類的商友零配件產業都難逃此劫難。15年有太多的企業慘遭破產。
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當外企都在研發劃時代產品,玩壟斷的時候,國內企業依然在價格上廝殺,還有,為什么就哪幾個跨國企業的產品總是人盡皆知,而國內大把企業大把產品卻毫無特色。“國內產品從問世到銷聲匿跡一般不過5年的光景,時間這么短怎么能形成品牌,對我們來講,缺的不是產品而是行業素質。”有某企業董事長不無痛心的說過。
實際上,誰都知道,價格戰是商家情非得已才選擇的下下策,在競爭是激烈的,現實是殘酷的當下。國內商家只有拿出打價格戰的招式相互搶占市場,哪怕拼得頭破血流,也要求得一席之地,一再壓低成本,產品無利潤空間,企業無利可圖。按照慣例,廠家只好把產品拋棄,另覓新品重新再來,至此新一輪價格戰再度吹響號召,陷入惡性循環怪圈。
所以,有人就這樣調侃:現在企業是不是腦子有坑?不認認真真做產品,成天價格戰,成本壓低,產品質量沒保證,你以為消費者傻呀,東西不好誰還買你?這么淺顯的道理難道真的這么難看清?
那么,假如商家不打價格戰又會怎樣?我想除了提高技術壁壘和服務別無他法。
坦白地講,對一款產品看它牛逼不牛逼,主要是看它容不容易被模仿,如果一個產品太好模仿,沒有技術壁壘,注定會被價格戰打的體無完膚。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