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商業正散發著誘人的香味,但是當她轉過身來的時候,也有可能露出的是魔鬼的面孔。我是在說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正在進軍的運營商們所可能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統稱為“互聯網陷阱”。
陷阱之一:創新陷阱
尤其是產品創新,看到互聯網們做的風生水起,就要想著去模仿。即使產品功能做的比互聯們更多更好,遇到用戶不買賬的情況也不少見。可能并不是產品做的不好,而是在產品創新之外,互聯網們的其他用戶手段運營商并不能用,越創新越艱難。
陷阱之二:替代陷阱
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溝通的手段,從功能直接對比來看,語音通話、短信等溝通的通道正在面臨各種移動互聯網應用替代。有人預言短信將死。這就跟短信最開始的時候,被認為會沖擊語音一樣的可笑。運營商面臨這些替代產品時,往往自亂陣腳,去開發同類產品,并依靠價格優勢取勝。
陷阱之三:互補陷阱
在鉆研透了運營商額心思之后,總有人喜歡告訴運營商他的產品可以如何幫助商家找到直線導軌需求客戶,如何能挽留客戶,當然前提是運營商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互補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多來自電信業與傳統行業的融合領域。
陷阱之四:長尾陷阱
運營商已經在各種場合被告知不適合玩弄長尾市場,因為需求太分散,客戶太個性化,所以只要是長尾形態的應用需求,最好不要碰。于是那些能夠發展幾百萬,幾千萬用戶或者收入的行業,就逐漸的被忽視和放棄。但是在傳統業務利潤逐步下滑的今天,運營商還有幾個千萬百萬級別的市場可以失去?
陷阱之五:流量陷阱
流量增長總是被夸大或者縮小,滿足移動互聯網的無底洞成了驅動電信網絡和技術進步的新動力。新的投資機會和需求屢屢被提上日程,當然最熱火的還是智能通道的概念。在流量的單位比特價格日趨下降的情況下,這會是另一個問題嗎?
陷阱之六:服務陷阱
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是不是不能宕機?是否需要24小時的服務?在回答問題是,這往往被當做運營商提供的業務的優勢。但是服務不是沒有成本的。而互聯網企業并不關心是不是電信級的,或許用戶也不是真的在乎。
這些陷阱或者說也是機遇,恐怕是運營商在布局移動互聯網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是當投資不受約束,利潤不被的時候,在充盈的電信業務收入情況下,陷阱容易被忽視,或者是機遇的另一個說法。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