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使“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互聯網+”一時間沸沸揚揚。人們發現,什么行業都可以“+互聯網”,并且腦洞大開,靈感和創意撲面而來,線上線下融合了,業務流程改變了,商業模式重塑了,重要的是市場變大了,用戶增加了,雖然初期有些燒錢,但要是堅持下去成本是可控的,新的發展方式比過去根本不是一個能級的。
其實,在“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之前,互聯網已經在新一輪以信息技術驅動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獨占鰲頭了,這次又以國家戰略的姿態華麗現身,在經濟社會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更是非比尋常。可是這又關物聯網什么事呢,物聯網和互聯網是什么關系呢?
個人理解,物聯網是通過感知來了解這個世界并為之服務的,通過感知設備直接采集或者通過將感知模塊嵌入各種設備、裝置進行數據采集,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后端平臺,由系統進行決策處理,也可向前端設備下達指令令其執行,從而實現智能控制。目前流行的可穿戴設備也好,智能硬件也好,各類行業M2M終端也好,都是物聯網的范疇,物聯網產業區別于互聯網產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產業鏈條偏硬。
也有觀點認為物聯網產業體系本來就包含互聯網產業,二者不是并列關系是包含關系,以往我們認為物聯網產業必須是云管端三層的架構。其實不管二者是并列關系還是包含關系,不得不承認,當下互聯網在服務市場一統江湖的背景下,物聯網應用服務早已互聯網化。既然云端被互聯網產業占領了,網絡層本來就是電信業的地盤,因此物聯網最核心的,也是最能體現物聯網特征的,就是感知層了。在“互聯網+”的大旗下,物聯網只好偏安于感知一隅了。從產業辨識度來說,物聯網專注于感知制造基礎設施也是好事,事實上,前端設備智能化,也就是感知和數據采集這一層,太重要了,物聯網要是把這個做好了,那也就功在千秋、澤被后世了。
“互聯網+”是用互聯網思維重新組織各行業各領域的運行方式,是典型的生產力進步驅動生產關系變革的事件。個人認為,互聯網思維其實就是技術界的毛澤東思想,因為核心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走群眾路線,扁平化、透明化、開放、共享、互動,既民主又集中,這絕非技術的改良,而是模式的革命。
“互聯網+”摧枯拉朽般的橫沖直撞,各行各業不變是等死,因為快吃慢、小吃大,龐然大物轉型慢了轟然倒下這種案例多了去了,誰也不敢掉以輕心。“互聯網+”是一種思維,其載體是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平臺未來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務,與平臺打交道的有兩類主體,一類是人,一類是機器,與人相關的應用信息通過手機和PC來采集,那么與機器相關的應用信息則需要物聯網來采集。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智能化機器的規模比人類終端不知要多多少倍。這也是“互聯網+”為什么要“物聯網+”,沒有“物聯網+”,互聯網的服務多半還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消費類應用,而有了“物聯網+”,互聯網服務才有觸角伸進行業領域深處,來一場脫胎換骨的革新。
如果用行軍打仗來比喻,互聯網是元帥的話,那物聯網就是先鋒官,先鋒官干嗎的,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互聯網運籌帷幄之中,物聯網決勝千里之外。再比如用人體來比喻,互聯網是大腦,物聯網就是胳膊腿兒,沒大腦指揮肯定不行,不過要是沒胳膊腿兒,那也干不成啥事。所以發展“互聯網+”,少不了“物聯網+”,有了物聯網,互聯網如虎添翼,有了互聯網,物聯網也找到了組織。“互聯網+”是靈魂,“物聯網+”是肉體,靈與肉不可分離。靈魂的洗禮與肉體的重生,前后相隨、里應外合,才能成就一場涅。
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