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人的重要性時,老板們便開始尋找能夠發揮人重要作用的方法。當人性被尊重時,人才會愿意完全釋放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心,所以尊重人性是基礎,股權激勵就是尊重人性的一種表現形式。股權激勵應是股權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看似是一種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
股權激勵表面上看是工具,其實質卻是組織的變革。在你把股份給了員工后,員工的身份就轉變為股東,不論大小,都已經是企業的主人,雖然在企業內部管理中他們的身份還是員工,但是他們和老板的關系卻發生了變化,更像合伙人了,上下級關系開始弱化。管理對象的身份變了,管理方式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那么組織要如何變革?
第一,治理結構要健全,企業一定要有“三會一層”,即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大事股東會說了算, 決策的事董事會說了算,日常經營管理層說了算,這是最基礎的。
第二,管理體系要完善,責權利要清晰。如果責權利不清晰、不到位,會產生內耗,企業最怕的就是內耗,內耗勢必導致喪失外部競爭力。
第三,核算要清楚。如果不清楚,員工股東心里會不舒服,感覺他的收益和付出很難對等,從而影響工作積極性。以前只是做員工的時候,他們不會關注這事,反正干一天給一天的錢。現在成為股東關注的就多了,比如企業有沒有內耗、企業年終分紅的核算是不是清楚、我本崗位的核算是不是清楚、企業的總核算是不是清楚、一些費用分攤得是不是合理,他們要清楚地知道,所以你必須要核算清楚。
第四,決策、財務要透明。通過實施股權激勵而增加的股東,通常都是小股東,又因為一直以來的上下級關系,很容易出現典型的大股東欺負小股東現象,大股東還延續著以前的專制,什么都不透明,決策不透明,財務不透明。如果是這樣,小股東就會很郁悶,他們會懷疑自己在企業里的股東身份,是不是光掛個名?不然為什么一點參與感都沒有?為什么連法律賦予的最起碼的知情權都沒有?如果財務也不透明,不管分紅分得多還是少,他們都會懷疑自己分得太少,老板分得太多。只要不透明,他們一定會往最壞處想。這是人性使然,與道德、素質無關,無可指責。最后就導致小股東們有氣沒處撒而開始抱怨,破壞組織的文化,分散組織的凝聚力。墮落比上進容易,像抱怨這種不良情緒蔓延的速度遠比你想象的要快,危害要大。
評論信息